![]() |
“银翼”下的IT发动机 | |
发布时间:2006-06-16 | |
中国航信后台系统以前主要采用Unisys(优利)公司的大型主机系统,但开发工具和应用相对比较少,系统缺乏必要的灵活性,2000年之后,中国航信也开始采用各种开放系统。 采访之前,存留在我脑海中对飞机场的记忆是许多大机场飞机穿梭、旅客如流的繁忙景象,还真没有想到中国民航的数据中心竟有如此大的规模。中国航信和30余家外国航空公司紧密合作,已经实现了和国际上主要的全球分销系统(GDS)互联互通,能够查询和销售国外300多家航空公司产品等业务,其数据中心更是托管了港龙、柬埔寨等航空公司的数据。 行业发展要求系统开放 中国航信的全称是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2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并被列入恒指成分股,是香港联交所众所瞩目的“可沽空股份”。目前其核心业务集中在定座、离港、货运、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基于互联网络的业务拓展(如汽车租赁、酒店预订等),分别通过ETD(电子旅游分销)、APP(机场旅客处理)、ACS(航空货运)等系统提供支持和服务。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系统的后台运维情况,我采访了该公司运行部的副总经理沈强先生和胡刚先生。据介绍,目前中国民航的业务发展比较快,旅客人数以每年12%以上的速度在递增,预计今年的旅客人数将超过1.6亿人次。与此同时,围绕着旅客定座和离港,新增了大量新的应用和服务,由此导致了后台系统交易量的大幅增加,估计每年有40%的增长,给后台系统带来沉重的压力。 据沈强介绍,2000年以前后台系统主要采用Unisys公司的大型主机系统,现在依然在使用,其特点是主机以及外设的管理比较简单,在保证关键业务方面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其系统的可用性表现非常突出,2004到2005年离港系统主机的非计划停机时间每年均只有几分钟。但是由于大型主机系统属于专有系统,其开发工具和应用相对比较少,系统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因此2000年之后,中国航信也开始采用各种开放的系统,既有各种Unix系统,也有各种品牌的基于Windows的系统,软件和应用工具非常丰富。 异构纷呈考验系统运维 中国航信数据中心里各种品牌的计算机产品琳琅满目。据胡刚粗略统计,大型机系统有8套,各种品牌的Unix和Windows服务器约有400多套,还有大量的微机和终端;在存储方面,有大机系统的SAN(存储区域网络),也有各种开放系统的SAN网络,外加各种大型的磁带库,快把整个中心机房堆满了。数据中心设备的数量多、品类多,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数据中心多年来一直处于系统资源紧张的状况,为了扩展资源不断地引进新型设备和系统而形成的。 系统的运维是这个大型数据中心非常头痛的问题。2000年以前,由于中国航信是Unisys全球大客户之一,因此服务响应都是最及时的。而引入开放系统之后,中国航信就需要大力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来支持专有系统和开放系统混合的运维体系。在技术方面,就需要解决很多异构的问题,包括不同的存储、服务器以及软件产品。沈强表示,在构建SAN网络的时候,就遇到了大量异构系统互联的问题,其难度超出一般的想象。经过3年多构建SAN网络的工作,中国航信数据中心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软件方面,为了管理好系统,目前使用了大量的中间件产品,有IBM的也有BEA的,还有自己开发的中间件产品,重点解决异构系统下的交易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从去年开始,中国航信开始导入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IT基础设施最佳实践库),希望借此理清思路,合理引入IT产品,借助HP的OpenView Service Desk管理软件,加强对于运维管理的程序化,及时消除故障隐患。另外,为了克服网络中断的隐患,中国航信一方面提高网络连接的可靠性,一方面采用技术手段提高系统的安全性,通过在机场放置前端系统的办法,应对短时间内的系统中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新一代系统面临更多挑战 对于新一代数据中心所关注的电力消耗、服务器散热以及机房承重等新问题,沈强表示这正是目前中国航信数据中心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该机房1999年投入使用,其实设计还要更早一些,多年来计算机发展迅速,规模也越来越大,随着电力消耗的加剧,他们不得不通过政府有关部门来协调电力供应。对于一些高性能的运算,可以采用水冷机柜解决微环境散热问题,其他主机系统则采用风冷散热的方法。此外,还需要增加机房的空调来解决散热问题,但这又牵涉到了电力供应问题。据沈强预测,未来数据中心散热和功耗的问题会更加突出,因为业务发展特别迅速,虽然称不上是指数级别的增长,但是其增长决不是线性的。 目前航空公司都希望通过改善服务来吸引更多旅客。但是改善服务对于系统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一点是其他部门无法相比的。例如铁路是同样的运输部门,售票系统产生故障,旅客还可以通过车上补票的方式来解决,不致于影响旅客的出行。但是民航部门不行,没有准确的用户登记记录,飞机就无法配重,就无法保证飞行的安全。因此,从业务对于系统的高可用性需求而言,恐怕只有银行可与之相比。为了提供更多的服务,例如提供北京到伦敦的最低货运价格,就需要系统承担大量的计算工作,因为不一定是直飞的价格最低,通过很多中转机场,也许会获得更低的价格。对于用户而言,一个简单的查询,实际上后台就需要承担大量的计算任务,而采用刀片服务器构建网格计算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目前,中国航信已经将此列入了系统规划。 这种业务的需求将导致数据机房的快速发展。如今,数据中心地处闹市区,周围环境限制了空间的发展,中国航信已经开始面临空间的压力。此外,美国“911事件”之后,数据中心的安全性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远程灾备成为数据中心保障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航信已经建立了同城的灾备中心,未来将构建远程的灾难恢复中心。由于数据中心承担着中国航空运输业最重要的数据,数据中心的安全是怎么重视都不为过的。因为一颗健康的心脏是维持系统运转最重要的根本。 |
©版权所有2013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手机版
![]() |